05

2025

-

07

安徽第一家车企的前世今生

来源:九游会俱乐部    发布时间:2025-05-07 22:52:36


  作者 薄荷说车事,是一名饱含人文情怀的汽车行业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录者,希望我们大家多多关注,非常感谢~

  时光回溯到 1958 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大建设的热潮之中。在安徽,一项重大工程 —— 修建巢湖大闸,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巢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其水利调控却亟待优化。巢湖大闸的修建,承载着安徽人民对水利兴邦、经济发展的期望,它如同一条巨龙横卧在河面上,将驯服汹涌的水流,为巢湖流域的灌溉、航运、防洪等诸多领域带来新的生机。

  为了确保巢湖大闸建成后的正常运转,安徽省未雨绸缪,专门成立了巢湖闸机械修理厂。这个修理厂负责维修保养闸机械,确保每一台设备都能精准运行,为巢湖大闸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王立声,是一位经验比较丰富、坚毅果敢的领导者,受命担任厂长一职。在他的带领下,一群来自各个单位的机修师傅们汇聚于此,他们带着各自的工具与精湛技艺,还有一小部分劳改犯,也加入到了这个临时组建的队伍中,期望通过劳动改造,为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厂初期,大家干劲十足。工人们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与机器为伴,与时间赛跑。他们听着巢湖的浪涛声,闻着湖水的腥味,手上沾满了机油,心中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那时的条件极为艰苦,没有现代化的大型维修车间,工具也相对简陋,但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攻克机械设备的故障难题,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巢湖大闸逐渐显露出雄伟的身姿,工程也接近尾声。然而,此时的王立声却眉头紧锁,满心忧虑。原本计划巢湖闸竣工后,修理厂就地解散,工人们各自归还原单位。可谁能料到,两年过去了,当他去联系工人原单位时,却惊悉这些单位大多已满员,无法接纳他们回去。望着眼前这群跟着自己辛苦打拼、如今却面临单位接纳困境的工友们,王立声心急如焚,无数个夜晚,他独自在巢湖岸边踱步,思索着解决之道。巢湖的水面在月光下波光粼粼,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命运叹息。

  王立声深知,自己必须为这群工友们找到一条出路,不能让他们的汗水白流,更不能让他们陷入生活的困境。于是他找到了时任巢湖闸总指挥王庆源。王庆源,这位在工程建设中指挥若定的领导者,有着深邃的眼光和果敢的决策力。王立声向他详细说明了修理厂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两人在办公的地方里,对着满桌的图纸和文件,陷入了沉思。

  良久,王庆源抬起头,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新颖的建议:借修理厂的基础开始干工业,目标是造汽车配件。在当时,汽车工业在中国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交通便利,有着发展汽车产业的地缘优势,而且修理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机械制造和维修技术,转型并非毫无根基。

  王立声听后,心中一亮,两人一拍即合。随后他们立即向上级部门详细汇报了这一设想,阐述了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这份报告层层递交,最终送到了时任安徽省副省长桂蓬的案头。桂蓬副省长在审阅了报告后,经过深思熟虑,批示同意将水利局在合肥市南门外的仓库划拨给巢湖闸机械修理厂,作为其业务转型的新厂房。

  这一批示,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修理厂前行的道路。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修理厂内一片欢腾,工人们奔走相告,原本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他们迅速收拾行囊,告别了巢湖岸边那熟悉的工作场地,奔赴合肥,开启了新的征程。在合肥的新厂房里,大家齐心协力,整理场地、调试设备,真正开始向生产汽车配件转型。

  从此这个曾经只为巢湖闸机械维修而生的修理厂,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汽车工业之路,也为日后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悄然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62 年,巢湖闸机械修理厂告别了巢湖之滨,全体搬迁至合肥,开启了新的篇章。然而,初来乍到的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在生产计划的获取上,更是一筹莫展。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没有生产计划,工厂就如同无米之炊,根本没办法正常运转。

  当时搞到生产计划的主要途径就是参加订货会。得知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在武汉举办订货会的消息后,王立声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绝不能错过。于是,他带着工程师吴祖德,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忐忑,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征程。

  可当他们抵达订货会现场时,却傻了眼。由于巢湖闸机械修理厂本就是个临时机构,根本没办法开具正规的单位介绍信,门卫将他们拦在了门外,不许进入。望着近在咫尺却又仿佛遥不可及的订货会场,王立声心急如焚,来回踱步。突然,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念头,与吴祖德一商量,两人决定铤而走险。

  他们在武汉的街头寻找到了一个刻章的小摊,怀着紧张与不安,刻了一枚 “巢湖汽车配件厂” 的公章。随后,颤抖着双手,用这枚公章给自己开了一封介绍信。就这样,他们怀揣着这封伪造的介绍信,佯装镇定地再次走向订货会会场。

  也许是上天眷顾,也许是当时的人们格外淳朴,他们顺利地蒙混进了会场。进入会场后,王立声和吴祖德不敢有丝毫懈怠,凭借着自身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对汽车配件市场的了解,在人群中穿梭忙碌,与各方代表洽谈交流。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凭借着这份勇气和机智,居然成功拿到了制动器、离合器等几十个小产品的订货合同。这些订单,对他们来说,不单单是一份合同,更是工厂生存下去的希望之光。

  回到厂里后,短暂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阴霾所笼罩。私刻公章、私定厂名、伪造介绍信,这些行为在当时可是触犯法律和纪律的严重问题。安徽省委计委很快得知了此事,点名要求厂长王庆源写检查。王庆源深知自己犯下的错误,怀着懊悔与自责,在办公的地方里,对着台灯,一笔一划地写下检讨书,深刻反思自己的鲁莽行为。

  由于签了订货合同的产品必须得按时交付,工厂上下齐心协力,咬着牙,决定将错就错,就这样,巢湖闸机械修理厂正式改名成了巢湖汽车配件厂。王庆源继续担任厂长,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大家共度难关;王立声则担任供销科长,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和市场洞察力,为工厂的产品寻找销路。

  从此,巢湖汽车配件厂在风雨飘摇中,开始了艰难的起步,一步步向着未知的未来前行。

  在巢湖汽车配件厂的发展历史中,中汽公司起到了关键的牵线 年,在一次行业交流活动中,中汽公司的领导慧眼识珠,看到了巢湖汽车配件厂的潜力与努力,也深知南京汽车制造厂因产能扩张需要对外转移项目。于是他们从中斡旋,将南京汽车制造厂想要转出的 1 吨越野车和 G492 汽车发动机项目,引荐给了巢湖汽车配件厂。这一消息,对于巢湖汽车配件厂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王立声得知后,激动不已,立刻拿着中汽公司的介绍信,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汽车制造厂。

  在南京汽车制造厂,王立声找到了丁方厂长和赵江总工程师,双方一拍即合。南汽不仅爽快地将汽车与发动机项目无偿转移给巢湖汽车配件厂,还展现出了大厂的担当与风范,把发动机生产线和整车装配线送到了合肥,同时,派出了一个由一流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为巢湖汽车配件厂提供技术指导。这些技术人员扎根合肥,与巢湖汽车配件厂的工人们同吃同住,手把手传授技艺,他们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巢湖汽车配件厂技术升级的燎原之势,后来也都成长为安徽汽车工业的中坚力量。

  项目有了,资金和设备却成了摆在眼前的两座大山。当时的安徽,经济基础薄弱,要自筹资金建设厂房、购置设备,谈何容易?关键时刻,公安厅长马敬铮挺身而出,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与决心。为了给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筹集资金,他毅然决定壮士断腕,将公安厅系统的新生机械厂、新生动力机械厂、黄山茶林厂等产业变卖,换来了宝贵的启动资金。巢湖汽车配件厂用这笔资金,在合肥郊外的一片荒地上,一砖一瓦地建起了新厂房。

  厂房建好后,设备依旧匮乏。马敬铮厅长再次放下身段,以诚恳的态度向全国公安系统发出求援函。没想到,这封求援函得到了全国各地公安系统的热烈响应。不久之后,来自上海、哈尔滨、杭州、济南、沈阳等地公安系统援助的油压机、大型机床、车、铣、磨、刨、钻等机床设备,如同雪花般纷纷汇聚到合肥。这些设备,填补了巢湖汽车配件厂在生产制造上的硬件短板,让工厂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有了厂房和设备,技术工人的短缺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王立声深知,人才是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一切都是空谈。于是,他踏上了求贤之路。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一汽。一汽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龙头老大,技术实力丰沛雄厚,人才济济。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安徽小厂,如何能从从一汽求得援助,王立声深知其中的难处,他多方打听,得知一机部部长周子键是安徽临泉人,对家乡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尤其是心系家乡的汽车产业。王立声满怀希望地来到北京,找到了周子键部长,向他详细汇报了安徽发展汽车产业的决心与困境。周子键部长听后,深受触动,当场亲自写了介绍信给一汽,要求一汽援助安徽 20 名工程师。

  带着这封介绍信,巢湖汽车配件厂的代表来到一汽。正如周子键部长所料,一汽方面看到介绍信后,对他们给予了高规格接待。一支由 20 名经验比较丰富的汽车工程师组成的队伍,就踏上了奔赴安徽的征程。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巢湖汽车配件厂注入了强大的技术活力。后来的安徽省机械厅副厅长何兆祥、省汽车工贸集团的总工程师郑纪球、淝河汽车制造厂厂长周端人等行业骨干,都是那批来自一汽支援安徽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安徽汽车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此同时巢湖汽车配件厂也没有放过向南京汽车制造厂学习的机会。几乎是复制了向一汽求援的模式,他们与南汽积极沟通,凭借着真诚的态度和对汽车产业的执着追求,打动了南汽。南汽不仅无私地将汽车与发动机项目的技术资料共享,还派遣了专家组常驻合肥,手把手指导工人生产。这些来自南汽的技术人员,与巢湖汽车配件厂的工人们并肩作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马敬铮厅长还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来补充技术工人队伍。他大手一挥,下令对上海在安徽改造的 20 万劳改犯做全面排查。在这庞大的人群中,筛选出了 1200 多名有技术专长的人员,将他们抽调到工厂参与生产。这些人虽然身份特殊,但他们渴望通过劳动改造自己,也渴望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工厂里,他们凭借着一技之长,为汽车配件的生产加工贡献着力量,与其他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形成了一支吃苦耐劳、技术非常精湛的生产队伍。

  就这样,在各方力量的齐心协力下,巢湖汽车配件厂如同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逐渐具备了整车制造的能力,为日后的腾飞积蓄了强大的能量。

  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艰苦拼搏,1968 年 4 月,在那简陋的厂房里,弥漫着机油的气味,回荡着机器的轰鸣,两台 HF270 型发动机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成功下线 轻型载货汽车也缓缓驶出生产线。这辆车凝聚着全体江淮人的心血与智慧,它的外形采用了当时颇为先进的平头设计,线条简洁流畅,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1968年4月,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诞生,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

  这一成果,填补了安徽汽车产业的空白,标志着安徽汽车工业正式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它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向世人宣告安徽汽车工业的崛起。消息传来,整个工厂沸腾了,工人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他们相互拥抱,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这些平日里与钢铁为伴、满手油污的汉子们,此刻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多年的艰辛与付出,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随后,这台承载着无数希望的汽车被送往北京,接受严格的检验。在,国务院主持工农业生产的亲自接见了来自江淮的代表们。他仔细端详着眼前这辆由工人手工打造的汽车,眼中满是赞许与鼓励。深知,这不单单是一辆汽车,更是中国地方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它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他紧紧握着代表们的手,语重心长地鼓励巢湖汽车配件厂继续坚持生产汽车,同时表示国家将全力支持安徽上马汽车项目。这一刻,江淮人感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信心倍增,决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汽车生产中去。

  1969年,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九大召开前夕,巢湖汽车配件厂迎来了又一个光荣使命。全厂上下齐心协力,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生产出首批20 台汽车。这些汽车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工厂的大院里,车身闪耀着崭新的光芒,仿佛一支即将出征的军队,气势恢宏。它们是江淮人的骄傲,更是安徽汽车工业献给党和国家的一份厚礼。

  在这批汽车下线后,工厂领导班子立即召开会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这批车正式定名为 “江淮牌”。“江淮” 二字,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寓意着汽车将驰骋在江淮大地,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同时,为了适应公司发展的新需求,展现企业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的决心,巢湖汽车制造厂的名字也正式变更为 “江淮汽车制造厂”。

  这是建国前三十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缩影。那个年代,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意气风发无私奉献的人们,扛起了民族崛起的重担,才有了我们今天逐步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