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4
-
01
探非遗访工匠|人民创客走进酉阳探寻根雕艺术家的红色情怀
来源:九游会俱乐部 发布时间:2024-11-01 07:36:02
在11月5日#打卡酉阳800主题活动动员大会暨首期培训结束之际,人民创客&无忧学团队与酉阳县武陵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同事一起,在酉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度寻访,深入挖掘和了解酉阳本地的传统建筑、民俗艺术与非遗文化的精髓。
我们走进酉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亲身感受那独特的人间烟火气息,对酉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和生活风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深刻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人民创客&无忧学团队探访酉阳之旅的首站,我们重庆市传统美术雕刻非遗传承人符彪老师的根雕基地。
初见符彪老师,他的魁梧身材和浓黑的粗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身纯黑的穿搭和在室内也未曾取下的西部牛仔帽,展现出他的霸气和坚毅。开口说话时,他的声音带着重庆地区特有的热情和爽朗。
我们到访时,他正在雕刻室里精心雕琢着木梳,这也让我们不禁心生好奇,这位声名在外的非遗传承大师,不潜心雕刻作品,怎么研究起这些小玩意了?
在符彪老师的工作室里,我们被一面展览墙所吸引。整面墙上摆满了他的作品,它们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符彪老师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他告诉我们,他更偏爱传统题材,虫鸟鱼兽、仙草、蓑衣斗笠以及农耕生活等,都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
随后,符彪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件他的得意之作——《荷蟹(和谐)》。这件作品独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整体由几片灵动的荷叶托起一个镂空的鱼篓,仿佛在风中摇曳。鱼篓中,装着一只活灵活现的木雕螃蟹。
做根雕不同于其它行业,所有材料都得靠艺术家自己到处搜罗。有时,他会亲自深入山林,或者去周边的村落转转,寻找那些潜藏着艺术生命的树根。
一天,他和朋友偶然走进了一个乡下的农舍,看见农妇正在劈柴烧火。在一堆“平凡”的柴火中,他一眼就发现了一个珍贵的红豆杉树根,于是立即将它买下。
回到工作室后,符彪老师从父亲遗留的鱼篓中汲取了灵感。他决定用这棵红豆杉树根,唤醒他对儿时父亲捕鱼的记忆。这件作品的雕刻难度极高,因为它采用了一体成型的镂空雕刻技术。不仅要将木材内部全部掏空,还要在其中雕刻一只生动的螃蟹。
为了完成这件作品,符彪老师跑遍了周边所有的市场,都没买到合适趁手的雕刻工具。于是,他亲自买来钢铁,手动打磨出尖锐的刻刀,一点一点往树根里钻。
其中,最难的部分是雕刻鱼篓上的链子。由于根雕是整体成型,不能拼接,一环扣一环的链子难度极大。符彪老师只能耐着性子,一点一点细心打磨,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完成这条短短的链子。
在他看来,好的作品都是用时间磨练出来的。一旦开始创作,他每天至少要在雕刻桌前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投入常常让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他说,做自己热爱的事,从来不会感觉辛苦。
也许是因为家族拥有深厚的红色背景,让符彪老师对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感悟更深刻。所以这件作品完成后,他将其命名为《荷蟹(和谐)》,寓意大家都能共处在一个和谐安稳的社会中。
符彪老师的爷爷符功荣是一位教师,在1934年,贺龙领导的红军到达南腰界时,他毅然选择参加红军,并担任红军黔东独立师第三团的副团长。
在1935年元月,为了牵制敌军并掩护贺龙主力撤退,符功荣与另外五位战士进行了殊死战斗,最终在庙湾壮烈牺牲。
尽管符彪老师对爷爷的记忆已经模糊,但他通过奶奶和父亲的讲述,了解了这段悲壮的历史。被爷爷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激励,他决定创作一件作品来还原当时烈士们牺牲的场景。
在准备期间,他走访了许多村里的老人,阅读了大量有关的资料,并最终画出了几位烈士的肖像图片作为构思雕塑的蓝本。
由于做人物雕塑比木雕更具挑战性,需要用水泥和钢筋来还原人物面部表情,难度极大,需要反复修改和调整。符彪老师熬过了无数个通宵,最终才得以呈现这件作品。
他将这件雕刻作品命名为《红色记忆》,希望传承爷爷的精神,以身作则,去帮助更多的人。作品完成后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前来参观,其中不乏想要高价购买的人。
然而,在符彪老师看来,这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最终他选择将其捐赠给当地政府,目前作品陈列在南腰界根据地。符彪老师希望让所有来到酉阳的人都能了解这些烈士背后的故事,传承他们无畏的民族精神。在他的刻刀下,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得以永恒呈现。
符彪老师无疑是传承了爷爷和红军精神的一代人,在从事传统美术雕刻的30多年间,他以无尽的热情和执着,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然而,他的成就不仅止步于此,这些年间,他同样致力于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作为木雕记忆的非遗传承人,符彪老师曾多次参与公益活动。在一次艺术走进学校的活动中,他走进了一所聋哑学校,开始了与一群特殊学生的不解之缘。
这群学生年龄不过十几岁,最大的也才二十出头。由于听不见或不能言语,他们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但他们和常人一样,自尊自强。
为了能够无障碍地与他们交流,听得懂他们的提问,符彪老师在网上找到手语课程,并努力学习。有时时间紧张,为了备好课,他就得通宵看视频学好手语,准备好第二天要讲课的内容。虽然辛苦,但这却极大地拉近了他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
在长时间的相处中,符彪老师成为了他们的师父。后来,他干脆将自己的工作室改造成了根雕培训教学基地,并免除聋哑学生的学费,教他们制作木梳等产品,让他们可以掌握一门手艺,将来出社会后能够靠自己自力更生。
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劳动换取到金钱,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和满足的事情。孩子们很喜欢符彪老师的这个基地,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学到了技术,也找到了生活的价值。
符彪老师说,他计划未来多收一些徒弟,多教一些人,让更多人喜欢根雕这门技术,把这项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符彪老师的言行,真正地让人民创客&无忧学团队,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艺术大师的风范和责任担当。
从一个艺术家到一位老师,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符彪老师以他的热情与善良引领着更多的人走进根雕这门非遗记忆的世界。他的每一次挥刀,每一次雕刻,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技艺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
由符彪老师创立的根雕基地,就像一个灯塔,照亮了根雕艺术的前行之路。在这里,他不仅教授技艺,更传递比记忆更珍贵的精神,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一刀一刀地刻出自己的前路,一凿一凿地挖掘出非遗的灵魂。
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根雕这门古老的技艺一定能重焕光彩,再次熠熠生辉。这是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也是对符彪老师无私奉献的最好回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